刊头
   
 

金融创新与科技互相促进论坛

主题演讲


华如兴(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我想说两点,一个就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的进程,我们总有一天货币政策当然
也就包括金融创新将成为我们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方面。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从明年初开
始, 进入 WTO 承诺的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目前为止中国的宏观调控动用的是财政政策,
如果还赶不上趟,就得动用行政措施。

    这个是我的个人观点,从 04 年的宏观调控,按照我们总理的说法就是把住两个阀门
,一个叫土地供应,一个叫货币供应,就是信贷,在我眼里来看还是主要是行政措施,因
为信 贷规模也是跟国家大银行多少打点招呼,可能没有红头文件,但是可能有口头说法。
土地那 更是政府行为。除非我们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措施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政
府色彩才 加重。从宏观经济学来讲,只要允许增加市场化的成本的话,应该是逐渐走向货
币政策为主,这才是一个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表现,这就给了金融创新很大的需求。

    我觉得财政政策应该有三个转型。我们最近两年,我同意 宋 老师的说法,我们这两
年的货币政策,包括银行改制,只要是懂得一点经济学的,特别是老外,非常欣赏。

    我想讲三个转型:

    第一个,我们目前到现为止,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尽管我们的最高层用了一个词“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号称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截至到今年,已经连续第三年减少长期建设的发行国债是 800 亿人民币,但是去年有 500 多亿没有用完。加起来,一千三百亿。我们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最高年新增长期建设国债不也就是 1500 亿吗,所以我认为仍然是扩张性的。而这个扩张性是在我们最近五年左右,每年以 20 %的速度增加税收,尤其是中央可控部分的税收。在这种背景下,还嫌不够,你还要发行那么多国债,我觉得要转型。现在我们有条件转型,税收增长也比较快,财政似乎不应该缺钱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明确转变为略带收缩的财政性政策。可能我说的比较偏激,我主张 2007 年我们不发长期建设国债。我这不是说政府今后一点建设项目也不搞,税收增加比较快,经常性支出有余额的也可以搞建设。

    第二个转型,关于财政支出转向公共财政。

    我们现在的财政支出主要是搞项目。从计划经济开始,我们各个地方都说要搞项目钱不够,一搞项目财政支出就上去了,政绩也出来了。这种原来从计划、项目、投资这么一种思路,这么一种相应的财政支出要转向公共财政方面。公共财政就是说财政目的就是增加公共服务,为全社会服务,为普通百姓服务。这就意味着要增加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投入,低保的投入,医疗的投入,普通教育的投入,当然还包括社会治安。现在这两年来,人们对广东可能有一点意见,那个地方有一点不安定,晚上一不小心,可能要被刀捅一下子,光天化日之下就敢抢了,那天还把钟南山抢掉了。名人案子破得比较快网民还不满意。可能广东公安也已经很用功了,不过还顾不过来。这些社会现象,我们从治理的角度看,要增加投入。当然现在这几年,有关对公安部的设施的投入已经增加了很多。比如说以前西北,冬天山上发生了命案要等到路上的雪化了才能上去,现在用带发电机的雪橇也可以上去了。

    第三个转型,传统的政府财政主要是向城市,要略微多转向农村。涉及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特别是中央财政。如果财政政策真的实现这三个转变,这就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货币政策,而且应该有货币政策。    下面我想说一点我自己的看法。我们目前有关数量金融,金融工程又一块是做数学模型的。现在有较多课题用计量经济的方法来做,我觉得在研究的思路上,我认为存在一些问题,在有些课题上。通常什么做法呢?把它叫做解释性的,就是解释以前发生的金融现象。而可能对未来金融现象并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对于资本市场的研究主要的是关注未来,而不是关注以前。我们现在做的模型,一大块是做股市的,譬如中国股市,做个模型,说中国的股市价格是可测的,价格对股利的影响,做的全是以前的。结论是什么?他可以说,这个是可测,这个是可定量的,最后(结论)是什么?不知道。对制定政策有什么意思?不知道,这是玩纯数学的人。有的加上一块,说要模拟一下,把以前的数据弄完了,做一组计量方程,说我动某一个因素,出来一个新的数据。我说的具体化一点,比如说到截止到 2006 年上半年的数据,做这个模型,现在换一个数据,假如利率上升 10 %,说我 2006 年上半年股价是什么变动,做出来有什么意义?(方程)逻辑关系是按照以前的数据,以及一些类似的数量关系做出来的, 现在把模拟出来的数据跟以前的数据进行比较,说由于利率上升 10% ,股价产生怎么样的变动。这个什么意义都没有。可是现在很多同志是这么做的。后来我跟他们导师了解,很多人是这么做的,我才明白这是一个潮流。我觉得这不符合哲学逻辑。从数量经济来说,你可以用以前的数据做出模型去预测未来,做相应的政策探讨,但是不要对以前的现象进行解释,这就有问题。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刊尾
 
网站简介 - 行内链接 - 客户服务 - 诚邀加盟 - 诚征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网站合作
Copy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金网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证:010600号 网络广告经营许可证:京广字(0415)号
中国金融信息网 热线电话: 010-66026942 Mailto:cnss@cifi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