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
   
 


金融创新与科技互相促进论坛


主题演讲

 

李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业间同业拆借中心副总裁):

    我先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吧,可能跟刚才宋老师讲的主题不太符合。我也是负责风
险管理的,我们去年年底刚刚成立了一个风险管理部,跟国内银行的步伐差不多,都是
最近两年才开始对风险管理比较重视。这是因为我们汇率、利率波动的幅度加大了,市
场风险也增 加了同时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大家也都更加比较重视。诺贝尔奖获得者
罗伯特摩登教授 讲过资金的时间价值、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三大支柱
。 现在风险管理作为 三大支柱之一,已经受到金融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只有很好的
做好风险度量和管理工作 ,才能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去年以来,我们国家的金融
改革进入了高速度发展的新阶 段,拿银行间本币市场来说,推出了国际开发机构的债券、
企业 短期融资、资产支持证券 ( ABS )、抵押支持债券,还有买断式回购、远期这
些新工具,包括也开展了人民币利率 互换的试点,已经大量的开始引入有衍生工具,而
且越来越复 杂。人民币去年 7 21 日 开始 汇率机制改革以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
方式也从过去单一的撮合,增加了询价,人民 币的外 汇远期、掉期产品也推出了,做市
商制度也引入了,所以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的增 强。在各 类人民币衍生产品不断推出,
汇率利率不断 市场化的同时,实际上还有一个,今年年底对外资银行要全面开放。 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做好风险管理确实是国内金融界理论、更是实践的大问题。

    我通过个人的工作,也有一些小小的思考。我个人认为在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之路,应该是一个借鉴、学习、引进和再创造的过程。

    首先就是借鉴,这个方面,从国际上来说,他们的金融市场发展比我们发达,产品比我们丰富,我们去年以前还只有即期产品,远期也是刚刚开始才有。在国际金融界长期发达的发展过程当中,风险管理的历史就比我们要长,具有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比如说德国赫斯塔银行的清算风险,美国富兰克克林国民银行的倒闭,这都是 70 年代。 90 年代非常有名的还有巴林银行、美国长期资产管理公司破产、亚洲金融危机等等。实际上这些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国际上学界的很多一些有识之士也是非常重视结合理论来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后金融工程大有可为之地。

    比如说, 1978 年全球学界、业界、会计、法律界很有名 30 个人成立了一个全球衍生工具小组,也就是很有名的G30 ,这个就是在德国赫斯塔和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倒闭以后成立的。在 1993 年他们总结了这些经验,这里主要讲的还是 OTC( 场外市场 ) ,认为衍生产品有一些准则和惯例是应该遵循的。 94 BIS 银行就接受了他们的一些建议,并写入了随后的一些国际标准。比如说,他们最主要的一些观点就是,首先风险和传统金融产品的风险一样,虽然衍生产品比较复杂,现在就光是信用衍生产品就有 6 万多种,但风险也主要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等。但是,他们也提出,由于场外的衍生产品交易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的,不是标准化的合约。场内交易的就是标准化的合约,像美国的 CME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成立 100 多年来,没有出现任何的风险。不是说没有风险,但是这个风险是可控的。但是在场外,像中航油出事也是在场外市场,因为不是标准化的,风险也更加复杂,设计产品的时候有些是考虑不到的,这样风险的测量和控制就更加困难,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风险。首先不要害怕,但是确实要重视。同时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根本性的管制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并没有引入根本不同类型或者更大的风险,建议用风险值( Value of Risk )这个理念和方法作为合适的风险度量手段,并且给出了一些参数,而且他们在内部控制制度上提出,最高董事会要授权,而且由专业人士来进行,前、中、后台进行明确的分工。市场风险管理方面要求对市场价值进行估计,进行压力测试,定量测试在不利条件下头寸承受的市场风险,预测防范风险需要的投入。在信用风险方面,要求运用一些成熟的合约。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要有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实时的监测。

    实际上现代的金融管理离开了科技是寸步难行的,金融工程也是金融、计算机、数学这几方面的知识结构和人员的一门边缘科学。他们对会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同时对监管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修改巴塞尔的相关条款,在国际上应该有一些统一的惯例和做法。 94 7 月巴塞尔委员会在充分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风险管理指南。所以我觉得有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现成的,国际标准要尽量学习和遵循。

    第二个就是, 我们要尽量学习和遵循国际标准。因为我们外汇交易中心也有这样的事情,有些财务的同志,也是博士毕业,在给总行汇报的时候,写到风险自己杜撰出来一些词。从身边的同志或者说内部的同志,说的是一回事,有些(风险)名称应该都一样。我们内部也应该跟国际接轨,所以这些国际的标准我们必须要学习。包括各类风险,因为这些风险都把所有的东西都覆盖住了,是一种科学的体系,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就是应该简单的要去学习。比如说信用风险的定义是什么,市场风险的定义是什么,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是什么,操作风险的定义是什么,法律风险的定义是什么。比如说纽约联储有一个 Management of Operational Risk in Foreign Exchange , 就是外汇市场上的操作风险管理,这里面 best practice (最佳行动)有 60 条,建议要用全球统一的标准。比如说在定义操作风险的时候,也说本文采用国际清算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所以我觉得国内这方面,包括机构、研究学者也应该统一。它除了统一定义以外,也对各类风险总结了一些经验,制定了一些管理规则。比如说,在信用风险上提出了四条,认为暴露潜在的风险更具有客观性,并且认为它是时间和预期变动率的函数,而且尽可能使用 Master Netting Agreements. 在市场风险管理规则上,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则,对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也提出了很多规则,这些我都不一一说了。这些我们要实打实的学习。

    第三个方面就是引进风险管理技术。因为风险管理层次很多,我觉得从技术层次上来说我们可能是跟国际上差异最小的,也就是说是跟国际接轨的最好的,比如说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不同发展阶段所采用技术是不一样的。我们风险管理的基础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是联系在一起的。

    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从信用风险信号来说,仅仅是从经验出发,定性分析开始的阶段。比如说中行、建行 2000 年的时候把信用风险列了很多, 包括企业违规违法活动、经营中出现问题、发展出现重大问题,这些主要从信贷员信贷活动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信贷活动中,只要出现一条,就不和企业发生信贷关系。

    第二个阶段就定性和定量开始结合,这个阶段主要开始出现评级法和评分法的推广运用,也是巴塞尔 Ⅱ 协议推荐的主要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阿特曼说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评级法和评分法,所以新巴塞尔协议就建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应该从标准法逐步向内部评级法过渡,最后为全面采用信贷模型法做准备。我们要完全采用新巴塞尔协议还有一段时间,我们现在也只是刚刚开始在信贷评级法和评分法做一些标准化的工作。阿特曼说尽管贷款的评分和评级不是新的,但是作为巴塞尔Ⅱ的部分对银行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 2000 年银行家杂志的一个研究,国内的银行定量的指标还不到 40% ,而国际上一些好的银行比如德意志银行已经达到 80% 。这就表明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定性和定量结合的一个阶段。

    在信贷管理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巴塞尔 Ⅱ提到的向最后信贷模型法过渡,现在有四大类,但是最具代表性的实际上还是两类模型,就是 KMV 的违约模型,运用财务指标的这类静态模型和对资产组合进行实时风险管理 J.P 摩根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Creditmetrics )这类动态的模型。我们现在国内还在第二阶段,但是国外的软件现在已经有了。所以从信用风险的管理技术的发展来看,第一个阶段信用判别法,从信用管理的措施上,包括风险准备金只能是定性的经验的计提。在第二个阶段对企业来说过去是贷款五级分类,没有对企业评级,现在已经开始进入到对企业的评级,也就是二元的系统评级了。第三个阶段就是采用一些信用风险的模型还有一些信用衍生工具,从不同风险偏好来说,在经过准确计量以后,认为风险可以承受,有的(银行)就愿意(承受)高风险、(获得)高收益。

    从我们来说引入的重点还是在第二个阶段。在银行间市场,我们对企业、银行的评级也才刚刚开始,现在要求所以评级都要在外汇交易中心公布,这是信用风险方面。在市场风险方面,也有一些非常成熟的技术。因为市场风险主要就是价格变动引起的风险,对外汇市场上来说,包括汇率敏感度分析即敞口分析的技术;对利率敏感度分析即缺口分析,还有对称分析、模拟分析、情景分析、压力测试、事后检验等技术。在操作风险方面,在技术层面上,如说荷兰商业银行,在我们去年推出跟国际接轨的一套外币交易系统以后,就很怕会出现操作风险,他们的风险管理部门就专门用了一套他们内部的风险管理工具,后来我也参加了测试。应该说操作风险管理还是一种制度管理和方法,就像纽约联储的操作风险管理里面提到的 60 条最佳的做法,在这里面对包括交易前的准备,文件置备,交易数据的采集、交易的确认、结算、网上财务对账、会计财务控制、远期合约的总结了通用最佳做法 14 条。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借鉴、学习、引进,同时我们还可以直接的使用一些成熟的风险管理系统,也可以说是一种捷径。

    我个人认为,成熟有几个标准,就是在业务上能够满足风险管理所有的技术和方法,在技术上安全性、扩展性好、可靠、高性能,有很好的性价比。实际上还有一条,就是应该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比如说我们要买风险管理的软件,银监会有 15 技术风险的指标,风险管理软件就应该尽量满足监管当局在技术上的要求。我们现在坦白的说起来,银监会对银行做衍生产品的人员要求可以说是很低了。按照 04 年的办法,商业银行如果要做衍生产品的话,至少有两个从事过衍生交易半年以上的人员,在加上一个搞风险模型的人,还有一个中台控制人员,对银行的要求就是至少要有这样四个人,这就说明银监会不敢提出太多。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们想了解国内那些银行做过场内外汇、期权、远期,最后找来去,只知道中信银行有两位,都是老总级的,在 90 年代搞过。我们的业务操作人员提不出要怎样的风险管理软件,软件公司不知道怎么开发,所以最佳的捷径就是把一些成熟的软件引进过来,在学习软件的过程当中,就在学技术、规则。比如说我两个月把软件谈判拿下来,人员培训一段时间以后他还不一定能够提出业务需求,所以直接的使用成熟的软件,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捷径,一下把我们拉到最前面去。

    结合我的工作,我个人认为适合国情一方面是要满足管理的要求,同时要符合我们现在风险管理阶段性的要求。在我国还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二个阶段的情况下,现在还不是急于引进国际一流的信用风险管理的软件。但是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我个人认为基本上是可以拿来就用,因为市场风险是相对于金融产品,现在越来越国际化,而不像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里面包含了更多人的因素。比如说中国银行的交易员想做国际外汇市场,我们现在人民币汇率也越来越和国际产品同质化,他就应该用外汇市场这样的产品。比如说,我个人觉得风险管理软件的一些特点,一个是他的交易平台、风险控制平台、信息平台的紧密度越来越强,国际著名的软件提供商就要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就产品来说就可以分成 OTC 和场内。 OTC 的产品大体可以分两大类,就是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产品。还有一类的债券产品。这些产品的交易平台在国际上基本上是垄断性的。在外汇市场的交易平台就是 EBS 和路透两家,路透基本上是英联邦体系, EBS 提供的交易平台在日本占 98% 以上,还有欧洲的一些国家。依靠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路透在外汇市场上成为主流的产品。

    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在银监会在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提示的通知中重申,要健全前中后台自动连接的业务处理系统,这个我们国内的 IT 界是大有可为的。还提出了高度重视正确使用评估和修正定量的风险模型,这里实际上就是说风险模型是有模型风险的,简单的用是不行的,我们和国际上在法律、会计方面都存在差异。

    比如说国际银行业都把 ISDA 的协议作为解决衍生产品法律风险的依据。现在 ISDA 的会员有 700 多家,有 48 司法的 netting opinions ,有一系列标准合同,包括 02 年的 ISDA Master Agreements ,还有对特定问题的标准条款和文件。因为在进行场外交易的时候需要签订协议, ISDA 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颁布了一个专门侧重于解决 OTC 市场衍生产品交易解决法律风险的协议。去年说到法律风险的时候,有些同志就说我们就把 ISDA 的协议直接拿进来不就行了吗?实际上,比如说在银行间市场的买断式回购,我们就发现如果不进行再创新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在法律效力、交易制度和中国的法律、会计制度有很多冲突,有很多不符合中国现行的法律。

    ISDA 的协议从大体上来说是英美法体系,而我国的法律属于大陆法体系,这本来就存在不同。比如说利率互换产品,有些是保值的,有些是投机的。如果是保值的合同的性质就应该是保险合同,而投机的话,就属于赌博性质。在 80 年代英国市政进行了很多投机操作,结果出现了 8 亿多美元的亏损,后来打官司的时候,英国的高法就裁定合同无效。而我国现在的民法还没有对赌博性质的这种操作进行定义,所以并不能直接引进,我们还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再创新。去年我参加了花旗银行组织的一个有关法律风险的讲座,当时国内很多银行的高层也参加了。有些国际上的法律专家就提到在克服法律风险的时候可以直接引用 ISDA 的协议,实际上后来我们发现这样是有一些问题的,这可能因为国际上的法律专家他们对中国的法律了解的不是很多,所以国内的法律专家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另外,比如说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刚才提到我们现在还处在信用风险防范的第二个阶段。而像 KMV J.P 摩根的 Creditmetrics 直接引进是有很大的模型风险的。银监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要高度重视、正确使用评估和修正定量风险模型。现在中外资银行合作或者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投资过程当中,有些国外市场交易的总监或者风险管理的总监就简单的把国外的直接引进,现在很多大银行就是这么操作的。我个人认为如果在这方面不进行再创新的话,是会有问题的,可能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信用风险不是一个简单的金融产品的汇率、价格变动,还掺杂了很多人文的因素。还有就是文化方面的差别,包括风险偏好。昨天有个专门搞风险管理的奥地利的专家就告诉我说,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在欧洲来讲是对风险很谨慎的,会大量的存钱,不会花光,不像美国人花明天的钱。这就是传统和文化的差别。所以我认为风险管理是多层次的,包括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以及风险文化这些方面,我们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与国外存在差异,所以我们都需要进行再创新。谢谢大家!

 

刊尾
 
网站简介 - 行内链接 - 客户服务 - 诚邀加盟 - 诚征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网站合作
Copy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金网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证:010600号 网络广告经营许可证:京广字(0415)号
中国金融信息网 热线电话: 010-66026942 Mailto:cnss@cifi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