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主页 > 金融专题    <- 欢迎访问中金网
     
  “不敢花钱”实质在于社会保障缺位
 
  www.cifinet.com      

 

  截至2005年12月,我国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
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正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耐人寻味。细心人不难发现,即便是在利率下调、征收利息税的税制刺激下,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依旧连年攀上新高——居民对储蓄存款的“情有独钟”由此可见一斑;而坐拥财富的增长、却不敢轻易消费支出,除了消费信心不足或投资渠道匮乏的因素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恐怕正是在于社会保障感的缺乏。

  社会发展表明,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或决定着居民对待财富的态度。中国传统的“手留余财以备不时之需”的观念正是基于当初的物质匮乏和社会保障的缺位。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的社会保障仍没有实现全面普及,一些直接影响居民生存安全感的问题,正直接影响着大多数居民的消费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显示,居民消费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在教育、养老、房子这新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没有充分完善的保障前提下,唯有依赖于财富自足,唯有依赖手中的存款来获得保障感。

  然而,任何一个稍微懂点儿金融的人都清楚,将余钱存入银行赚取利息,实际上是一件赔钱的生意——物价上涨以及每年的通胀指数会完全冲抵掉存款的收益,甚至构成损失,以至于钱越来越不值钱。人人都能想通的道理,却反其道而行之,究其根源,正在于长期以来保障感的匮乏,以至于宁愿相信银行存款这种所谓“硬通货”带来的保障幻觉。

  不错,这是一种幻觉,但这却是一种在遇到难题或者需要动用大笔资金时,手里有钱、银行有存款的信心支撑。比如,子女上学接受教育,在居民整体工资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形下,没有几年的积蓄就不足以给付入学的学费;比如,突然有家人生了一场重病,大多数人能够得到的只是部分的医疗保障——很多人连部分保障都没有,倘若手里没钱岂不就是相当于等死?又比如,面对连年高涨的房价,为了圆一个买房的梦想,不存钱如何能行?

  在这些基本的保障问题解决之前,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他们的短视,也没有理由去拿什么投资渠道匮乏来搪塞。没有什么比信心的失守更让人没有安全感的了。

  显然,这些问题不能单纯地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决,也不是简单的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就能奏效的。真正让人们重新树立起消费信心的关键在于强化社会保障,让新的“三座大山”不足以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让他们不再有迈不过的坎儿,不再有非此即彼的绝境选择——到那时,我们才再品评一下他们的消费信心,再来说他们投资渠道匮乏也为时不晚。

  不敢花钱抑或依赖于“储蓄保障”幻觉的根源正在于社会保障的不到位,有钱不敢花的尴尬理当是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信号,切莫误读了它。(来源:广州日报)

 
 
中金网检索
 
频 道 链 接
   
网站简介
行内链接
会员登录
广告服务
客户服务
诚邀加盟
诚征英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友 情 链 接
   
<>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监会
<> 中国保监会
<> 中国工商银行
<> 中国建设银行
<> 中国银行
<> 中国农业银行
   
网站简介 - 行内链接 - 广告服务 - 客户服务 - 诚邀加盟 - 诚征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Copy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金网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09041143号 网络广告经营许可证:京广字(0415)号
金融信息网 热线电话: 010-66026942 Mailto:cnss@cifi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