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主页 > 金融专题    <- 欢迎访问中金网
     
  真的富裕了? 14万亿高储蓄给了什么特别启示
 
  www.cifinet.com      

 

  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截至去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亿元。这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去年第三次跨越万亿元大关。

  ———《中国青年报》

  从正面意义上说,城乡居民经济生活有了新的改善,居民手上有了更多的闲钱。这表明居民富裕程度在提高。但如果深入分析,也许这笔数字给人们的启示还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一方面是居民储蓄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居民的消费增长却持续走低。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并未上扬而是一直低走。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接近20个百分点。这似乎不可思议,难怪有关通缩的种种预言总是难以挥去。

  这究竟是为什么?居民将多余的钱储蓄起来而不更多地用于消费。这决非无缘无故,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首先,仔细想想,这笔储蓄并不能说明富裕的平均程度,并不完全代表居民共同富裕的增长。居民储蓄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看上去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这一数据是建立在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47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老百姓,而是在演绎一个富者愈益富裕,穷者愈益贫穷的过程;日益扩大的储蓄总额,隐含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在相对贫困弥漫的经济生活中,消费升级的期望注定是要落空的。

  其次,高储蓄表明广大居民并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与改革应有的果实。从近来所披露的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与社会福利并没有与GDP同步增长,也并没有与企业利润水涨船高。由此引出一个热门的话题是,“希望”今后广大老百姓能够共享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成果。真是一个天大的悖论:一方面是GDP一路飙升,另一方面却是国民个体收益与公共福利严重滞后。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非但不与GDP同步,反而下降了,生存成本节节攀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85年到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年到1995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年到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5%,与此同时,登记失业率仍较高。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税收占GDP比重逐年上升,这几年政府税收是国民工资总额的2至3倍;即使在并不富余的工资里,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的缺失和相关领域的部门私利化,又在掏空普通百姓的腰包;此外,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由此导致的经济和健康成本,也只能由当地百姓承担。

  再次,高储蓄表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广大居民对于未来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预期不乐观,必须未雨绸缪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现今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无不面临未来的巨大经济支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此间有报道称,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在住宅方面,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有报道称,在一个中等城市的中等收入家庭,要想拥有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至少十年的积蓄。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谁还敢随心所欲地花钱呢?更何况,谁也说不清未来生活道路上还有多少天灾人祸会发生,需要存点钱来防备。

  复次,高储蓄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广大居民缺乏更多更可靠的投资渠道。存款虽然不是直接投资行为,但是它仍有一定的回报而且比较安全,特别是在居民的消费意愿持续回落的时期,储蓄往往被采用。2004年人民币汇改以来,广大居民对人民币信心增强,利率也似有提升的迹象,因而居民储蓄热情相应升高。相反,万千股民在股市上一再被套,投资一再缩水,“远离股市”的呐喊已经成为排解郁闷的关键词。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人们曾经寄希望于基金投资,然而,诸多中小投资者的实践证明它比股票好不了多少。房地产一度是被认为是“较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2004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所有这一切都将居民剩余的钱指向一个路径:银行储蓄,一个十分“笨拙”但却十分可靠的方式。

  最后,传统消费观念仍然是制约广大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勤俭持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粹,它至今仍然是中国主流家庭通行规则。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传世警言,伟人名言中,几乎没有不谈节俭的。不停步地追求时尚消费换代,大凡发生在家庭中并不掌握经济权利的新生代当中。但是,在中国,一个人在年轻时可能有超前消费的时段,一旦成家立业,他还是要回到传统节俭轨道上来的。储蓄,既光荣(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又实惠。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是“天生”的凯恩斯观点实践者。

  在当今中国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面对居民14万亿储蓄,切不可沾沾自喜,盲目乐观,悟出其中特别启示才是最要紧的。(来源:中国工商时报)

 
 
中金网检索
 
频 道 链 接
   
网站简介
行内链接
会员登录
广告服务
客户服务
诚邀加盟
诚征英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友 情 链 接
   
<>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监会
<> 中国保监会
<> 中国工商银行
<> 中国建设银行
<> 中国银行
<> 中国农业银行
   
网站简介 - 行内链接 - 广告服务 - 客户服务 - 诚邀加盟 - 诚征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Copy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金网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京ICP备:09041143号 网络广告经营许可证:京广字(0415)号
金融信息网 热线电话: 010-66026942 Mailto:cnss@cifinet.com